【成语一鸣惊人说的是谁】“一鸣惊人”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,出自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,用来形容平时不显山露水的人,在关键时刻突然表现出非凡的能力或成就。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与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齐威王密切相关。
一、成语来源
“一鸣惊人”最早出现在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中,讲述的是齐威王在位初期,沉迷享乐,不理朝政,大臣们多次劝谏无果。后来,一个名叫淳于髡的谋士用“一鸣惊人”的比喻来劝谏齐威王,说:“此鸟不飞则已,一飞冲天;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。”意思是:这只鸟平时不飞也不叫,一旦飞起来就能直冲云霄,一旦鸣叫就能震惊四方。齐威王听后幡然醒悟,从此励精图治,使齐国逐渐强盛。
二、成语含义
- 字面意思:鸟儿一声鸣叫便能震惊天下。
- 引申意义:指一个人平时默默无闻,但一旦有所作为,便能引起广泛关注和赞叹。
三、相关人物总结
人物 | 身份 | 成语关联 | 简要事迹 |
齐威王 | 战国时期齐国君主 | “一鸣惊人” | 初期昏庸,后励精图治,使齐国强盛 |
淳于髡 | 齐国谋士 | “一鸣惊人” | 用此成语劝谏齐威王,助其觉醒 |
四、成语应用
在现代汉语中,“一鸣惊人”常用于赞扬那些在关键时刻表现突出、令人刮目相看的人。例如:
- 一位年轻演员首次出演主角,演技出色,被媒体称为“一鸣惊人”。
- 一名科研人员长期低调工作,最终取得重大突破,被称为“一鸣惊人”。
五、结语
“一鸣惊人”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成语,更是一种人生哲理:有时候,成功并不在于持续发声,而是在于关键时刻的爆发。它提醒我们,即使在平凡的日子里,也要不断积累,等待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