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被动态的基本形式】在汉语语法中,“被”字句是一种常见的被动语态表达方式,用于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。与英语中的“be + 过去分词”结构类似,汉语的“被”字句通过“被”字引出施事者,使句子的重点放在受事者上。掌握“被动态”的基本形式,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事件的被动关系。
一、被动态的基本结构
“被”字句的基本结构为:
受事者 + 被 + 施事者 + 动词
其中,“被”字引出施事者,动词通常为及物动词,表示对受事者的动作。
例如:
- 他被老师批评了。
- 书被我拿走了。
二、被动态的常见形式
类型 | 结构 | 说明 |
基本式 | A 被 B 动 | 表示A受到B的动作,B是施事者 |
否定式 | A 没有/没被 B 动 | 表示A没有受到B的动作 |
疑问式 | A 被 B 动吗? | 对被动句进行疑问 |
完成式 | A 已经被 B 动 | 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|
将来式 | A 将被 B 动 | 表示将来可能发生的被动动作 |
三、使用注意事项
1. “被”字句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,但在正式写作中较少使用,常以“由”、“受”等词替代。
2. 施事者可以省略,如“书被拿走了”,但若强调施事者,可加上“被……”结构。
3. 动词多为及物动词,表示对受事者的具体动作。
4. 避免重复使用“被”字,以免造成语言累赘。
四、常见例句对比
主动句 | 被动句 |
老师批评了他。 | 他被老师批评了。 |
我拿了这本书。 | 这本书被我拿走了。 |
他们选了她当代表。 | 她被他们选为代表。 |
他没有被录取。 | 他没有被学校录取。 |
五、总结
“被动态”的基本形式主要通过“被”字引导施事者,强调受事者所承受的动作。它在汉语中具有明确的语法结构和使用规则,适用于多种语境。掌握其基本形式和使用方法,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灵活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