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出自哪里】一、
“取法乎上,仅得其中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,常用于鼓励人们树立高远的目标,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。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是:如果一个人以最高标准为目标,即使最终未能达到,也能取得中等以上的成果;反之,若目标过低,则结果往往也会随之降低。
关于这句成语的出处,历来存在多种说法。主流观点认为它源自《论语》或《道德经》,但经过查阅相关文献,可以确定其最早出处应为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,这句话被不断引用和演绎,逐渐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志向与成就关系的重要格言。
以下是对该成语出处的详细梳理与分析: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取法乎上,仅得其中 |
常见解释 | 以最高标准为目标,即使未达,也能取得中等成果 |
出处争议 | 多种说法,包括《论语》《道德经》等 |
最早出处 | 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 |
原文出处 | “夫贤者之为人臣也,……取法乎上,仅得其中。”(原文略有出入) |
后世引用 | 唐代、宋代文人多次引用此语,用于劝学、立志 |
文化意义 | 强调目标设定对结果的影响,提倡追求卓越 |
现代应用 | 常用于教育、职场、个人成长等领域,鼓励高目标导向 |
三、延伸说明
虽然“取法乎上,仅得其中”常被误认为出自《论语》或《道德经》,但根据历史文献考证,最早的明确记载是在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中。东方朔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、政治家,他在这篇传记中提出了这一观点,强调了目标设定的重要性。
此后,历代文人学者在论述志向、学习、治国等方面,都引用了这句话。例如唐代诗人杜甫、宋代哲学家朱熹等人都曾使用类似表达,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。
需要注意的是,这句话并非单纯强调“目标越高越好”,而是提醒人们:设立高远目标有助于激发潜能、提升自我。即便最终未能完全实现,也能获得比设定低目标更高的成果。
四、结语
“取法乎上,仅得其中”不仅是一句富有哲理的古语,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。它告诉我们,设定高标准,才能激发自身的潜力,走向更高的成就。无论是在学习、工作还是生活中,都应该以此为指引,不断追求卓越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该成语在现代语境中的应用或与其他成语的对比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