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深沟高垒出自哪里】“深沟高垒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防御工事坚固、严密。它在古代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,体现了古人对军事防御的高度重视。下面将从出处、含义、历史背景及使用场景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
“深沟高垒”最早见于《左传》,是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其字面意思是“挖得深的护城河和筑得高的城墙”,引申为严密的防御措施或稳固的防守策略。
在古代,尤其是在战国时期,各国为了防止敌军入侵,往往修建坚固的城池与护城河,以增强防御能力。这一策略不仅用于城防,也常用于战役中的阵地布置。因此,“深沟高垒”不仅是一个军事术语,也逐渐演变为一种比喻,用于形容任何严密的防范措施。
该成语在后世文献中被多次引用,如《三国志》《资治通鉴》等,说明其在历史上的广泛影响。现代语境中,“深沟高垒”多用于比喻建立牢固的防线或采取谨慎的策略,避免受到攻击或冲击。
二、表格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深沟高垒 |
出处 | 《左传》 |
含义 | 原指深挖的护城河和高筑的城墙,引申为严密的防御措施 |
用法 | 多用于描述军事防御或比喻谨慎的策略 |
历史背景 | 战国时期,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,修筑防御工事成为重要手段 |
文献引用 | 《左传》、《三国志》、《资治通鉴》等 |
现代用法 | 比喻建立牢固的防线或采取保守策略,避免风险 |
相关成语 | 固若金汤、铜墙铁壁、严阵以待 |
三、结语
“深沟高垒”作为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重要体现,不仅反映了古人对防御工事的重视,也展现了他们在长期战争中积累的智慧。如今,虽然不再用于实际战场,但其象征意义依然存在,常用于强调安全与稳健的重要性。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与演变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军事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