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是什么】《石钟山记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游记散文,文章通过作者实地考察石钟山的过程,探讨了“钟声”产生的原因,表达了他对事物应亲身体验、不可轻信传闻的治学态度。以下是对《石钟山记》原文及其翻译的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。
一、文章
《石钟山记》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(1084年),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,途中路过江西湖口,听说石钟山因山下有石穴,风吹入其中发出如钟鸣之声,便决定亲自前往探访。他在文中详细描述了登山过程、山形地貌、水声变化等,最终得出结论:钟声并非来自山石本身,而是由于水流冲击岩石形成共鸣所致。
文章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游记,更是一篇体现科学精神和求实态度的哲理散文。苏轼在文中强调:“事不目见耳闻,而臆断其有无,可乎?”这句话成为后世广为传颂的名言,体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| 原文 | 翻译 |
| 水落石出,始得其一二。 | 水位下降,石头显露出来,才得以看到其中的一二分。 |
| 石钟山者,南唐为金陵城,周以石砌之,故名石钟。 | 石钟山,南唐时称为金陵城,用石块砌成,因此得名石钟。 |
| 余方心动欲往,而大声发于水上,噌吰如钟鼓不绝。 | 我正想动身前往,忽然听到水面传来巨大的声音,像钟鼓一样连绵不断。 |
| 或曰:“此乃风水相激之音。” | 有人说:“这是风水相互撞击的声音。” |
| 余曰:“嘻!古之人不余欺也!” | 我说:“啊!古人没有欺骗我啊!” |
| 事不目见耳闻,而臆断其有无,可乎? | 事情没有亲眼看见、亲耳听到,就凭主观臆断其有无,可以吗? |
| 是以古之人不余欺也。 | 因此古人并没有欺骗我。 |
三、结语
《石钟山记》不仅是苏轼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,更是他倡导实践精神、反对空谈的有力表达。通过这篇文章,读者不仅能了解石钟山的地理特征,还能感受到作者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。无论是对文言文的学习者,还是对古代散文感兴趣的读者,《石钟山记》都是一部值得深入研读的作品。
如需进一步分析文章结构或写作手法,也可继续探讨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