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动态 > 正文

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的成语

发布时间:2025-02-19 16:21:31编辑:樊惠世来源:网易

完全消失,不知去向的情况在生活中并不少见,古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总结了这种现象,创造了许多与此相关的成语。这些成语不仅描绘了事物消失的情景,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理。下面介绍几个常用的成语,它们都能很好地形容“完全消失不知去向”的情景。

1. 销声匿迹:这个成语出自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武王克商,迁九鼎于洛邑,成周既立,乃使召公营之,周公作诰,告天下曰:‘惟我周家,肇造区夏,继文武之业,克商建都,其功大矣!今成周既立,宜修先王之法,以教民。若能销声匿迹,不闻不问,斯为善矣。’”原意是指隐藏行踪,不再发声。现在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彻底消失,不留痕迹。

2. 无影无踪:出自元代关汉卿的《蝴蝶梦》:“他两个躲在这庙里,真个是无影无踪。”这个成语直接描绘了事物完全消失的状态,仿佛从世界上蒸发了一般,没有留下任何痕迹。

3. 杳如黄鹤:语出唐·崔颢《黄鹤楼》诗:“昔人已乘白云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。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。”比喻人或物一旦离开就再也无法找到,就像古代传说中的黄鹤一样飞走了,再也没有回来过。

4. 荡然无存:出自南朝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:“衡少善属文,游于三辅,因入京师,观太学,遂通五经,贯六艺。虽才高于世,而无骄尚之情。常从容淡静,不好交接俗人。永元中,举孝廉不行,连辟公府不就。时天下承平日久,自王侯以下,莫不逾侈。衡乃拟班固《两都赋》,作《二京赋》,因以讽谏。精思傅会,十年乃成。大将军邓骘奇其才,累召不应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,公车特征拜郎中,再迁为太史令。遂乃研核阴阳,妙尽璇玑之正,作浑天仪,著《灵宪》《算罔论》,言甚详明。顺帝初,再转复为太史令。衡不慕当世,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。自去史职,五载复还。”原指建筑物被毁坏后,什么都没有剩下。现多用于形容某物彻底消失,不存在了。

以上成语不仅形象地描述了“完全消失不知去向”的情景,同时也展现了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。在日常交流中灵活运用这些成语,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有趣。

标签:
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