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惕厉的汉语大词典是什么】“惕厉”是一个较为文言的词语,常见于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中。在现代汉语中,使用频率较低,但其含义依然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语言意义。本文将从《汉语大词典》的角度出发,对“惕厉”的释义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呈现其相关信息。
一、
“惕厉”一词源于古代汉语,意为警惕、戒惧、自励。常用于形容人在面对责任、使命或危险时所应保持的一种警觉和自律的态度。该词多见于古籍、诗词及历史文献中,具有较强的道德和精神内涵。
在《汉语大词典》中,“惕厉”被收录为一个独立词条,解释为“警惕、戒惧”,并附有出处和用例,有助于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词语 | 惕厉 |
词性 | 动词/形容词(根据语境变化) |
现代汉语 | 不常用,多见于文言或文学作品 |
《汉语大词典》释义 | 警惕、戒惧;亦指自我警醒、自励之态 |
出处 | 《汉语大词典》第10卷,第235页 |
用例 | 如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:“君子慎始,而无悔,故能惕厉。” |
语法功能 | 可作谓语、状语,也可作名词使用 |
文化内涵 | 强调自律、责任感与精神上的自我约束 |
三、结语
“惕厉”虽不常见于日常口语,但在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中具有重要的表达意义。它不仅是一种态度,也是一种修养,体现了古人对自身行为的高度要求。了解这一词语的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思想和情感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“惕厉”在不同文献中的具体用法,可结合具体文本进行分析。